相关链接
Copyright © 中山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69号
2024-12-23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西岸,有一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明珠 —— 中山火炬开发区。它不仅是中山市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的佼佼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无限的发展潜力,在大湾区的舞台上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中山火炬开发区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其前身为张家边区,在香山立县前,这里属东莞县地,历经岁月变迁与行政区域的多次调整,直至 1990 年,经国家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共同努力,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创立,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也是广东省首个国家级高新区,由此开启了它辉煌的发展征程。
初创时期,开发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当时的张家边区多为滩涂之地,基础设施匮乏,发展条件极为艰苦。但开拓者们不畏艰难,在一片荒芜中开启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逐步构建起交通网络的雏形,为产业的引入奠定了基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炬开发区凭借着国家的创新政策支持,积极探索 “科技‘特区’” 的发展模式。早期引入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科委 “863” 计划氢镍电池中试基地,不仅展现了开发区的战略眼光,也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汇聚。这些人才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与开发区的实干精神相结合,开创了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北京邮电学院在此开发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东南大学合作的 BP 机项目,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了开发区早期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也为后续的产业聚集和升级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山火炬开发区位于中山市东部,北临珠江口,与广州南沙新区隔江相望,南接翠亨新区,东向深圳前海,处于大湾区三大自贸区的几何中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大湾区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
深中通道的建设,更是为火炬开发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条通道将中山与深圳紧密相连,使火炬开发区到深圳的车程大幅缩短,实现了半小时生活圈与经济圈的构建。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等交通干线纵横交错,与广澳高速、京珠高速共同编织起一张便捷的高速公路网,不仅方便了区内企业的物流运输,降低了运营成本,也使得人才的流动更加频繁,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与机遇。
作为中山市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的先驱与核心区域,火炬开发区在这一领域成绩斐然。全区光电产业规模已超 600 亿元,聚集企业超 200 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元器件、光学成像元器件、光电显示、光通信元器件、激光装备制造五大领域为主的光电产业体系,并培育出一批如联合光电、弘景光电、新诺科技、博顿光电等 “明星企业”,其中不乏 “单项冠军” 及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近年来,火炬开发区更是乘势而上,大力发展光电及电子元器件特色产业。通过建设国家级的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以及先后获批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光电产业)基地” 和 “中山成像与光电子创新型产业集群” 等荣誉,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引入,进一步完善了光电光学创新链条。2024 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聚焦光电成像及新型显示等细分领域,布局建设光电产业基地,做精做细光电产业链条,全力打造 “湾区光谷”。
如今,火炬开发区 “湾区光谷” 已正式揭牌,规划面积达 20 平方公里。这里将集中全市优势资源,致力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未来产业聚集地和创新人才向往地。目标是到 2026 年,光电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 1000 亿元,随后再用 3 至 5 年时间实现营业收入翻一番,并集聚光电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 500 家。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火炬开发区同样表现出色,展现出强大的集聚效应与创新优势。全区拥有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约 150 家,2022 年总产值约 200 亿元,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日趋完整,涌现出中山市巴德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中山联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山新高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以中山英捷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为例,其投资建设的特种高性能 TPU 的研发与生产总部基地项目总投资 6 亿元,规划建设多条生产线。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 2 万吨特种高性能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年产值约 6 亿元,年税收约 3300 万元。这不仅体现了单个企业的实力,更反映出开发区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火炬开发区充分发挥区内创新资源集聚和应用场景供给丰富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新材料产业全市甚至全省协同发展新路径。一方面,推动 “本地研发 + 异地生产” 模式,吸引国内外大型新材料企业将总部、研发中心等落户区内,促进区内新材料产业 “强链” 和 “补链”;另一方面,支持本土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龙头企业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举办工贸洽谈会系列活动,畅通区内新材料上下游企业的采购渠道,扩大区域内循环,促进前沿材料创新应用。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中山火炬开发区深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精心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宛如一片肥沃的科技土壤,滋养着各类创新主体茁壮成长,源源不断地孕育出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
开发区积极出台并落实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吸引力的创新政策,犹如强劲的引擎,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针对创新企业,在研发投入、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提供税收优惠等举措,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提高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众多知名科研机构如繁星般汇聚于此,其中包括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自 2021 年 3 月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和长春理工大学共建以来,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研究院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基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已建设 13 个涵盖医工交叉、智能感知与仪器、激光技术、材料等多领域的科研实验室,为光电及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与创新源泉。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同样在检验检测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领域成绩斐然,其总投资 7.84 亿元的项目顺利封顶,不仅标志着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更预示着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将开启新的篇章,通过与德国史太白全球研究院等国际机构的战略合作,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提升区域在检验检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方面,开发区更是不遗余力,多管齐下打造人才高地。一方面,大力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与多所高校联合开设定制化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与职业指导,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区内企业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开展的 “订单式” 人才培养项目,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技术要求,精准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有效缓解了企业的人才短缺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人才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通过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如提供高额的安家补贴、科研启动资金、人才公寓等优厚待遇,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纷至沓来。截至目前,火炬开发区省级博士工作站已增至 20 个,占全市的 56%,这些博士工作站成为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平台,为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
在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火炬开发区高瞻远瞩,精心布局。区内道路网络如棋盘般纵横交错,宽敞平坦,交通标识清晰完善,无论是驾车出行还是步行漫步,都能感受到便捷与舒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商务中心、写字楼、酒店等建筑错落有致,彰显出城市的现代化气息与活力。其中,火炬中心区作为开发区的城市客厅,以滨水文创走廊为特色,不仅是行政、科技、金融的核心区域,更是充满人文魅力与艺术氛围的宜居社区,成为中山核心发展区域的一张亮丽名片。
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的未来发展。火炬开发区深谙此道,大力投入教育事业,汇聚了众多优质学府。开发区第一中学、开发区第二中学、纪中雅居乐凯茵学校、卓雅外国语学校等,这些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处于较高水平,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选择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完善的教育体系覆盖了各个年龄段,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为家庭免去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后顾之忧,也为城市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医疗保障是居民生活的安心基石。火炬开发区拥有中山市第六人民医院等一流医疗机构,这些医院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专业的医护人员以及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能够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健康服务。无论是日常的体检保健、疾病预防,还是突发疾病的救治,居民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支持,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火炬开发区宛如一颗绿色明珠,散发着清新宜人的魅力。区内公园众多,如华佗山公园、得能湖公园等,这些公园犹如城市的绿肺,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空间。清晨,人们可以在公园里慢跑、打太极,呼吸清新空气,开启充满活力的一天;傍晚,一家人可以在湖边散步、嬉戏,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公园景色,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舒缓了人们的工作压力,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与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