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中山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69号
2025-02-21
在城市的喧嚣中穿梭久了,总想寻一处能让心灵沉淀,感受历史温度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闻了中山黄圃镇非遗展示馆,那藏在岁月深处的非遗魅力,如同一颗神秘的种子,在我心底种下了好奇的芽。于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探寻之旅就此开启,我满怀期待地踏上这片土地,渴望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去邂逅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非遗珍宝。
经过一番寻觅,我终于抵达了黄圃镇非遗展示馆,它坐落在充满历史韵味的三社社区广宽刘公祠 ,就像是一颗隐匿在岁月深处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三社社区由黄圃旧称 “五古坊” 中的三坊聚合而成,这里青砖石瓦、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古祠堂随处可见,充满传统岭南特色的镬耳屋群整齐布局,古色古香的街道,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展示馆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让人在踏入的瞬间,便沉浸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
这座展示馆占地面积达 1200 平方米 ,空间布局合理,既不显得局促,也不会让人觉得过于空旷。它巧妙地依托三社社区的人文历史文化氛围,实现了历史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让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踏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保留了传统岭南建筑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展示设计理念。木质的门窗、精美的雕花,处处彰显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馆内的陈列布置也十分用心,展品摆放错落有致,灯光设计恰到好处,既能突出展品的特色,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欣赏这些珍贵的非遗宝藏。
漫步在黄圃镇非遗展示馆,就仿佛置身于一座非遗的宝库,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黄圃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这里,我邂逅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特色展品,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对黄圃非遗文化认知的道路。
在展馆的显著位置,摆放着精美的黄圃飘色展品,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黄圃飘色起源于明代,起初是神诞日祈福祭祀巡游的民间习俗,后来逐渐演变成岁时民间艺术习俗。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年间,安徽人何腾伟被调往广东驻守,后举家定居黄圃水井头地方,并从福建引进木偶作闲时玩耍,随后兴起扛神像巡游。到了明末清初,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人们将木偶改为童男女装扮人物故事巡游,称为出会景、飘色等 。
黄圃飘色的制作工艺极为独特,为单个色芯,由色梗支顶以人力扛抬作飘游展。其内容多以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为表演主题,色彩艳丽、色芯娇俏、色梗幼细、内涵丰富含蓄。尤其是色梗制作更是独树一帜,一般飘色的色梗只是一条钢条,而黄圃飘色将煅造、扎作、塑像、绘画、喷涂等多种艺术融于一体,使每一条色梗都能表现一个民间传说或故事,具有栩栩如生的立体效果 。
展品中的飘色造型精美绝伦,“三英战吕布” 中,吕布手持方天画戟,威风凛凛地站在色梗之上,仿佛正在与刘备、关羽、张飞三位英雄激战,那飞扬的衣袂、坚定的眼神,让人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韩文公遇雪” 里,韩愈身披蓑衣,在皑皑白雪中艰难前行,脸上的神情充满了坚毅与无奈,生动地展现了他被贬途中的艰辛。每一个飘色都像是一个凝固的瞬间,却又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情感,让人不得不为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和丰富想象力所折服。作为省级非遗,黄圃飘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黄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它承载着黄圃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展馆内,一套完整的腊味传统制作工具有序陈列着,旁边详细介绍着从选料到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黄圃腊味的前世今生。黄圃腊味起源于清光绪年间,黄圃灵会坊人王洪一次偶然将卖粥剩下的肉料切成细粒状填塞到猪肠衣内,悬挂于烧猪炉内烘干,食之风味独特,后几经改进,以腊肠为名出售,引致坊人争相仿效制作食用与售卖 。
黄圃腊味的制作工序繁杂而精细,就拿黄圃腊肠来说,其生产流程必须经过 8 道工序。首先是验收原材料,要选用新鲜的猪后腿肉,因为猪后腿肉比较大,肉质紧实,吃起来更香,口感更好;接着解冻冻肉并洗净,将解冻的肥猪肉放进切肉机切至 4.5 毫米正方小丁,瘦肉放进碎肉机切成 30 毫米见方的肉块,分别将肥肉、瘦肉装在漏盘内,放入温水中洗去表面油腻,滤去肉中水分,再将洗过的瘦肉块用刀切至 4—8 毫米见方小粒装盘待用;随后进行调味,按配料比例将砂糖、盐、酒等用水溶解,按配料比例称量瘦肉、肥肉和配料,倒入混拌机混合匀成肉馅;接着是灌肠,将混合好的肉馅放进灌肠机注射管中,开启机器将肉馅注入整条肠衣至饱满后在肠的端口打结;之后上竹晾晒,按规格长度用针草扎紧灌肠,套上麻绳套挂,用冷水清洗湿肠表面,洗净后挂在专用晒竿上,移至晾晒场晾干多余水分,送入烘焙车间;再进行入炉烘干,将温度控制于 50—58 摄氏度,入炉烘焙 36 小时以上,在烘焙过程中,烘焙员每 30 分钟检查腊肠情况,并根据烘房的湿度调整排风窗口的开合度,烘焙完成后的腊肠要求外观色泽红白分明、表面干爽有光泽、并呈自然皱纹;最后是包装,从挂架上取下腊肠,剪去针草,按外包装袋印刷的规定重量称取完整腊肠放进包装袋,将外包装袋封口,在封口上印出厂日期标识,最后将包装好的腊肠整齐放入干燥的常温库 。
如今,黄圃镇是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基地,拥有众多知名腊味生产企业。黄圃腊味不仅在国内备受喜爱,还远销海外。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黄圃饮食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黄圃人民的乡愁和对家乡的眷恋。在黄圃,腊味的食法多样,传统的饭面蒸腊味、腊味糯米饭(煲仔饭)、腊肉炒菜(瓜) ,腊鸭炆芋(茨)仔、腊味芋头糕等,每一种吃法都能让人品味到黄圃腊味独特的风味。
展示馆中,与赛龙舟相关的器具 —— 船桨、龙头等,静静地陈列着,它们虽然沉默不语,却仿佛在诉说着黄圃赛龙舟的辉煌历史。黄圃赛龙舟的习俗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清朝嘉庆年间,黄圃镇的五古坊一带已经开始有龙舟大赛 。
黄圃赛龙舟分为文船和武船两种,文船用于巡游表演,船体插满色彩艳丽的罗伞、高标、彩旗,配置大锣大鼓,八音吹奏手,且船上供奉神楼,船尾站立旗手挥舞七星大旗,在阵阵鞭炮声、鼓乐声中在河面往返游弋,场面十分壮观;武船则用于竞渡比赛,竞赛时环绕黄圃的马新联围水道一圈,全长 20 多公里,历时约两个小时,参赛选手们喊着铿锵有力的口号,动作整齐划一,奋力划桨,展现出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精神 。
赛龙舟前,还有起龙、旺龙、训练等多种仪式,程序讲究。起龙时,人们将深埋在河底淤泥中的龙舟挖出,洗净后重新装饰,寓意着唤醒沉睡的巨龙;旺龙则是在龙舟下水前,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比赛顺利、平安。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黄圃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黄圃,赛龙舟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将黄圃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黄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黄圃的发展与变迁。
黄圃镇非遗展示馆的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 9:00 - 17:00(16:30 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节假日,如春节、国庆等,展示馆的开放时间可能会有所调整,建议大家提前关注官方公众号或相关平台发布的通知,以免扑空。值得一提的是,黄圃镇非遗展示馆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无需门票,这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绝佳机会,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如果你选择自驾,从中山市中心出发,沿北二环行驶,在黄圃出口下高速,然后根据导航指示前往三社社区广宽刘公祠即可,沿途有清晰的交通指示牌,非常方便 。如果你是从周边城市过来,如广州、佛山等,可通过广珠西线高速、广澳高速等转入北二环,再抵达黄圃镇。
若是乘坐公共交通,可先到达中山市汽车总站,然后在站内乘坐前往黄圃镇的公交车,如 302 路、303 路等,在黄圃镇政府站下车,步行约 10 分钟即可到达展示馆 。另外,也可以在中山北站乘坐轻轨到南头站,出站后换乘黄圃镇内的公交线路或打车前往,打车费用大约在 20 - 30 元左右,行程约 15 分钟。
来到黄圃镇,一定不能错过这里的特色美食。首屈一指的当属黄圃腊味煲仔饭,选用优质的黄圃腊肠、腊肉,与香软的米饭一起蒸煮,腊味的油脂渗透到米饭中,香气四溢,每一口都让人陶醉。关家尾头菜也是黄圃的特色美食之一,它风味独特,甘爽可口,可作零食,也可送饭下酒,一般传统食法多采用 “头菜蒸猪肉”“头菜剁肉饼” 等 。
在周边的美食推荐中,“黄圃腊味饭店” 是品尝腊味美食的绝佳去处,这家店的腊味煲仔饭、腊味拼盘等菜品深受食客喜爱,食材新鲜,味道正宗,价格也十分亲民 。还有 “关家尾头菜小馆”,这里的头菜系列菜品丰富多样,能让你充分领略到头菜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头菜蒸排骨还是头菜炒肉丝,都别有一番风味。
离开黄圃镇非遗展示馆时,我的心中满是感慨与收获。这次游玩,不仅让我领略到了黄圃镇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每一件展品,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黄圃镇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它们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希望大家能在闲暇时光,走进黄圃镇非遗展示馆,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我们的呵护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相信当你踏上这片土地,走进这座展示馆,也会像我一样,被黄圃镇的非遗文化深深吸引,开启一场难忘的非遗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