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醒钟》编印室游玩攻略

2025-01-17

一、引言

在中山的红色历史长河中,《醒钟》编印室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是一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建筑,更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者。《醒钟》编印室在中山的抗日斗争中发挥了关键的宣传作用,其编印的刊物如同一声声激昂的战鼓,唤醒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如今,这座编印室成为了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接下来,就为大家奉上一份详细的《醒钟》编印室游玩攻略,带你深入了解这段红色历史。

二、基本信息早知道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指南

《醒钟》编印室位于中山市大涌镇青岗社区仁和大街 8 号左侧(黄氏大宗祠) 。大涌镇地处中山市西南部,距中山城区约 8 公里,处于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 1 小时生活圈内,交通十分便利。

如果您选择自驾,可通过导航软件直接搜索 “《醒钟》编印室”,根据导航指引前往。从中山城区出发,沿主干道行驶,大约 20 分钟即可到达。编印室周边有停车场,方便游客停车。

若是乘坐公共交通,可先到达中山汽车总站,然后换乘前往大涌镇的公交。在大涌镇内,可乘坐镇内公交或打车前往青岗社区仁和大街。从中山汽车总站乘坐公交前往大涌镇,车程约 30 分钟,再转乘镇内公交或打车,10 分钟左右便能抵达编印室 。

(二)开放时间

编印室日常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的 9:00 - 17:00,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不过,在特殊节假日期间,开放时间可能会有所调整,建议您在出行前通过官方网站或电话咨询确认,以免耽误行程。

三、历史背景深剖析

时光回溯到 1942 年春,彼时的中国正深陷抗日战争的艰难泥潭 。中共党员张素羽肩负使命,来到青岗乡校任教。他深知唤起民众抗日意识的重要性,便通过组织同乐会、体育会等活动,将一批青年教师和村民紧密团结在一起。

香港沦陷后,许多青岗青年纷纷返乡避难。张素羽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凝聚力量、宣传抗日的绝佳时机。他利用黄氏大宗祠,开始编印油报《醒钟》。这份刊物如同一座思想灯塔,在黑暗中为民众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醒钟》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日寇暴行的揭露、对爱国精神的弘扬以及对抗日必胜的坚定信念 。张素羽还组织青年在此学习,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抗日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在他的积极动员下,黄培、黄亢、黄伦等 10 多名青年深受鼓舞,毅然投身抗日游击队,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残酷的战争中,张素羽及青岗村的黄一峰、黄子平、林永等革命志士,不幸在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 。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日赞歌,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解放战争时期,黄氏宗祠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依旧是地方党组织的重要活动点。一、二区党组织负责人刘达之、蔡庆权等经常在此开展活动。黄亢、黄绮云等革命志士也先后返回青岗,在地方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进行革命斗争。

1949 年夏,地方党组织领导的青岗武工队正式成立,并在中山解放前夕,光荣地为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第 13 连所收编 。《醒钟》编印室见证了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史书,承载着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四、现场游览全攻略

(一)外观与建筑特色

《醒钟》编印室所在的黄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 年) 。祠堂门面以花岗岩石砌墙,坚固而庄重,彰显出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踏入祠内,仿佛穿越时空,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祠内采用三进三间布局,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可观。中座和后座分别设有左右厢房,布局严谨对称。抬梁式木架构坚实稳固,支撑起岁月的重量。前檐的园盘形坐斗和如意斗拱精致绝伦,雕龙托脚栩栩如生,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宗祠的屋顶为硬山式,以蚝壳作外墙,不仅具有独特的防潮、隔音效果,还别具一格,成为一大特色。龙船脊上的灰雕精美细腻,隔扇装修部分的木雕与精湛的灰塑、砖雕艺术品相得益彰,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漫步其中,能深切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仿佛能看到先辈们在此辛勤劳作、商讨事务的场景。

(二)内部陈列与展览

走进编印室内部,仿佛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馆内精心展示着《醒钟》刊物的珍贵版本,泛黄的纸张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与信念,从刊物的字里行间,能真切感受到其在唤起民众抗日意识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除了《醒钟》刊物,馆内还陈列着众多与抗日时期密切相关的物品,如简陋却珍贵的印刷工具、革命志士使用过的武器和生活用品等 。这些物品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依然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不禁对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肃然起敬。

此外,编印室还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详细介绍了张素羽等烈士的英勇事迹。张素羽等烈士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了解烈士们的成长历程、革命经历以及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仿佛将游客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五、周边景点串联游

(一)青岗升旗楼

青岗升旗楼位于青岗白蕉围,其始建于 1918 年 。这座建筑最初作为村里的守望处和警察所,见证了村庄的日常秩序维护。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它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共地下党中山一、二区武工队的驻扎地。在这里,革命志士们秘密谋划,为迎接解放而不懈努力。

1949 年 10 月 20 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重要日子。当时,为了庆祝广州解放以及武工队的成立,队员们满怀激情与自豪,在楼顶升起了一面连夜赶制的五星红旗 。这面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不仅宣告着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更象征着这片土地即将迎来新生。

如今,青岗升旗楼已成为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之一,也是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还被认定为 “中山市第二批党员教育基地” 。它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矗立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游客来到这里,仿佛能看到当年武工队队员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杨丽容烈士纪念碑

杨丽容烈士纪念碑坐落于叠石村,它是为了纪念一位英勇无畏的年轻烈士 —— 杨丽容而建 。1939 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无情地践踏到叠石村,悍然发动轰炸。在这危急时刻,年仅 16 岁的申明亭村救护队队员杨丽容,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身到抢救伤亡群众的行动中。她在废墟中穿梭,争分夺秒地救助每一个生命,然而,不幸的是,她最终在执行任务时英勇牺牲。

杨丽容烈士虽然年纪轻轻,但她的勇敢和奉献精神令人动容。她用自己短暂而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这座纪念碑不仅仅是一座冰冷的建筑,它承载着人们对杨丽容烈士深深的缅怀之情。每一块砖石都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仰,每一处雕刻都诉说着她的英勇事迹。

当游客来到杨丽容烈士纪念碑前,心中会涌起一股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在这宁静的氛围中,人们可以静下心来,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

六、舌尖上的大涌

游玩过后,想必大家的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了。大涌镇的美食独具特色,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绝对能让您大饱口福。

青岗的乡村佬字号云吞面食店不容错过。这家店的招牌豉油王焗肠粉,酱香浓郁,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米浆的细腻与酱汁的醇厚完美融合,是主食的绝佳选择 。这里的红烧乳鸽更是一绝,乳鸽皮红亮香脆,一口咬下去,伴随着 “咔滋” 声,鲜嫩多汁的鸽肉瞬间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土茯苓煲乳鸽也值得一试,汤汁鲜美温和,在滋养身体的同时,给予味蕾一场温和而美妙的享受。

银皇鸽同样以鸽子菜品闻名遐迩。他家的鸽子烹饪手法多样,烤乳鸽外酥里嫩,鸽子肉的香味被完美锁住;鸽子汤则是浓郁鲜香,每一口汤都饱含着鸽子的营养,喝上一碗,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

若是想品尝私房菜,位于卓旗山下的老友记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环境优雅,菜品精致,每一道菜都倾注了厨师的心血 。

而顺德农庄则能让您品尝到地道的顺德风味。五彩捞鸡口感丰富,鸡肉的嫩滑与配菜的爽脆相互交织,营养又美味;胜瓜支竹浸猪肚汤汁浓郁,猪肚鲜嫩有嚼劲,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大良炸牛奶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外酥里嫩的口感,咬上一口,奶香四溢,甜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为这场美食之旅画上甜蜜的句号。

七、贴心提示伴你行

(一)参观注意事项

在参观《醒钟》编印室时,请务必遵守馆内的各项规定 。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游客的参观体验。严禁触摸馆内的文物和展品,这些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需要我们共同呵护。同时,为了维护馆内的整洁环境,请不要随地丢弃垃圾,将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内。在拍照时,请注意关闭闪光灯,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二)其他建议

中山的气候较为多变,出行前建议您关注天气预报 。如果是在阳光强烈的日子前往,记得携带防晒霜、太阳帽等防晒用品,做好防晒措施,以免晒伤。若是遇到阴雨天气,随身携带雨具,既能遮风挡雨,又能让您的游玩不受天气影响。

此外,参观红色景点是一次深入了解历史、缅怀先烈的宝贵经历。建议您在参观前提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知识,这样在参观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收获更多的感悟 。同时,您还可以与同行的家人、朋友分享彼此的感受,让这次红色之旅更加有意义。

八、结语

《醒钟》编印室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在这里,我们能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希望通过红色之旅接受精神洗礼的朋友,《醒钟》编印室都绝对值得一游。希望大家在这份攻略的指引下,开启一段难忘的红色之旅,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