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涌镇简介

2025-01-01

引言:走进大涌镇

在广东省中山市的西南部,有一座魅力独具的小镇 —— 大涌镇。它宛如一颗隐匿在珠江三角洲腹地的明珠,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光芒。这里不仅山水相依,自然风光旖旎,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浓郁的人文气息,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时代的变迁。

大涌镇,俗称隆都,其总面积 40.66 平方公里,辖 6 个社区、2 个村。截至 2020 年末,常住人口达 10 万人,户籍人口 3 万人。作为中山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涌镇宛如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

一、大涌镇的地理位置与自然风貌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大涌镇位于中山市西南部,镇中心距中山市城区仅 8 公里,犹如一颗卫星城,紧密环绕在城区周边。它北邻沙溪镇与横栏镇,东隔石岐河与南区深情相望,南部与板芙镇接壤,西隔西江磨刀水道与江门市新会区遥相对眺,处于多个区域的交汇节点。

交通方面,大涌镇更是尽享便捷。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广珠西线高速、中开高速、中山西环高速纵横交错,编织起一张紧密的交通网,让大涌与周边城市无缝对接。从这里出发,短时间内即可抵达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大湾区核心城市,轻松融入一小时生活圈。无论是商务出行、旅游度假还是物流运输,都能高效畅达,为大涌镇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其在大湾区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二)独特的自然景观

大涌镇坐拥 “两江一山” 的绝美生态格局,岐江与西江宛如两条灵动的丝带,蜿蜒流淌,润泽着这片土地;卓旗山则如同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其中,散发着迷人的生态魅力。

卓旗山,作为大涌镇的生态绿肺,海拔 165.1 米,山林面积广袤,森林覆盖率极高。山上植被种类繁多,四季绿意盎然,繁花似锦。漫步山间小径,清风拂面,送来阵阵草木的清香,让人陶醉其中。登顶远眺,大涌镇全貌尽收眼底,山峦起伏,城镇错落有致,田野与河流交织,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山间还分布着卓旗山水库、岚田水库等,水质清澈,波光粼粼,宛如一面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为这片山林增添了灵动之美。

岐江与西江,不仅是滋养大涌镇的生命之河,更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水上通道。岐江蜿蜒穿过镇域,河水悠悠流淌,见证了大涌镇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沿岸风光旖旎,垂柳依依,古老的码头遗址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如今已成为居民休闲散步、欣赏江景的好去处。西江则以其磅礴的气势,滔滔江水奔腾不息,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运输着各类物资,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西江丰富的水资源,为大涌镇的农业、渔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滋养出肥沃的土地与鲜美的河鲜。

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涌镇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位居前列。居民们在这山水相依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游客们纷至沓来,沉醉于这迷人的自然风光,流连忘返。大涌镇,宛如一颗生态宜居的璀璨明珠,在大湾区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二、历史文化底蕴:岁月沉淀的瑰宝

(一)悠久的历史沿革

大涌镇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 年),彼时它隶属于香山县德庆乡,自此开启了漫长的发展旅程。在岁月的长河中,大涌历经多次行政区域调整,从龙眼都、隆都、隆镇,到第二区、西乡区、第十二区、沙溪区,每一次变迁都铭刻着时代的印记。直至 1986 年 12 月,大涌镇正式定名,以全新的姿态迈向未来。

在历史的演进中,大涌镇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明清时期,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它逐渐成为周边地区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墟市繁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清末民初,大涌镇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引入新思潮、新技术,开启了近代化的探索之路,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灿烂的隆都文化

大涌镇作为隆都文化的核心承载地,犹如一座文化宝库,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隆都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历经千年交融汇聚而成的璀璨结晶,在大涌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漫步于大涌镇的古老街巷,仿佛穿越时空,幽长的石板路蜿蜒向前,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遍布的寺庙宗祠庄严肃穆,承载着世代传承的宗族记忆。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岁月的见证者,更是隆都文化的生动载体,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瓦砾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安堂社区,这座拥有 650 余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宛如一颗明珠,熠熠生辉。它是中山历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更是隆都文化气息最为浓郁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宗祠庙宇保存数量最多、最为精美。林氏宗祠,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建筑面积约 940 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承载着林氏家族数百年的荣耀与传承,是凝聚家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升平人瑞坊” 建于同治五年,为旌表百岁老村民恭丕公耆寿而建,四柱三间通天式牌坊,由花岗岩精雕细琢而成,人物、花卉和抱鼓石的纹饰栩栩如生,虽历经风雨,依然挺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大涌社区,位于岐江河畔,隆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国时期的特色历史骑楼建筑,长约 100 米,砖木结构,一开间、两层,中西合璧的风格独具韵味,是追忆旧时隆都商业文化的不二之选。漫步其间,仿佛能看到往昔商贩云集、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听到街头巷尾的喧嚣与热闹。

南文社区,地处大涌镇中心,文化底蕴同样深厚。这里有规模宏大的祠堂,蚝壳墙独具沿海特色,位于南文幼儿园右侧祠北巷深巷内,墙身用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和熟米等黏稠材料层层堆积而成,既隔音又坚固,还兼具防盗功能,是大涌镇唯一的蚝壳墙,承载着沿海居民的智慧与生活记忆。南文龙狮武术馆,原为南文拥翠祖祠,墙上砖雕精美绝伦,描绘着五子登科、英雄会等精彩故事,让人不禁感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1979 年正式成立龙狮武术队,多年来传承武术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武术爱好者,每逢节庆,龙狮舞动,热闹非凡,为社区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三)诱人的隆都美食

隆都美食,作为隆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诱人的魅力,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

白切鸡,堪称 “隆都三宝” 之首,选用本地土鸡精心烹制,鸡肉肉质鲜嫩,皮黄骨红,原汁原味。搭配上姜葱油蘸料,入口瞬间,鸡肉的鲜美与姜葱的清香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是本地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佳肴,也是游客到访大涌必尝的美味。

隆都扣肉,这道传统名菜,选料精良,工艺考究。将五花肉先煮后炸,再切成薄片,与梅干菜一同蒸制,扣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浓郁的肉香与梅干菜的咸香相互交织,香气四溢,让人欲罢不能,每一口都饱含着浓浓的家的味道。

子姜焖鸭,同样是 “隆都三宝” 之一,以新鲜鸭肉为主料,搭配鲜嫩子姜。鸭肉不老不柴,子姜的轻微辣味恰到好处地去除了鸭肉的腥味,增添了一份清爽醒胃之感,让人食欲大增,是夏日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此外,还有泮塘马蹄糕、三稔包、隆都云吞等特色美食,每一道都蕴含着大涌人民的生活智慧与饮食文化传承。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成为游子心中对家乡思念的寄托,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一口隆都美食,便能勾起浓浓的乡情。

三、特色产业:经济腾飞的引擎

(一)红木家具产业传奇

大涌镇的红木家具产业,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其起源可追溯至宋元年间,历经岁月的磨砺与沉淀,在当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改革开放初期,大涌镇的一些木匠、雕工凭借着精湛的手艺,毅然弃农从工,开启了红木家具制作的征程。他们以 “一木一锯一凿” 为起点,凭借着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传承,让大涌红木家具产业逐渐崭露头角。1985 年,全镇已开办鸿发、明华等 30 多间家具作坊,犹如点点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涌红木家具产业蓬勃发展。如今,中山市以大涌镇为核心,汇聚了 800 多间家具制作和销售企业,从业人员近 8 万人,形成了全国产业集中度最高、全产业链配套最完善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伍氏大观园、东成、地天泰、红古轩、长丰等一批红木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潮流。全镇拥有红木家具雕刻技艺传承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省市工艺美术大师等雕刻技能人才 140 余人,他们用匠心独运的技艺,赋予每一件红木家具灵魂与生命。

近年来,大涌镇为推动红木家具产业转型升级,每年投入超 1 亿元用于工业技改。2007 年成立的全国首个木材干燥中心,其研发的智能干燥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红木家具的品质提供了坚实保障;2015 年,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与大涌镇携手成立中广测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树种 DNA 提取技术能快速、精准地检测、鉴定红木家具,维护了市场的诚信与规范。2018 年,中山市红木家具行业协会被国家标准委认定为 “团体标准试点单位”,至 2021 年发布实施《大涌中式硬木工艺家具》等 8 个红木行业新标准,推动行业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在人才培育方面,大涌镇同样不遗余力。2017 年,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全国首所红木家居学院,构筑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为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技能、适用型人才。此外,通过举办各类大赛,如全国首届红木家具雕刻技能大赛等,累计培育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30 多人,挖掘出众多年轻工匠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为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大涌镇依托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形成每年举办春季红博会、秋季新中式红木展和红木厂家直销节的 “一节两展” 格局。2021 年,红博会共吸引各地客商和游客逾 8 万人次,其中专业买家 1 万多人次,签订意向购销合同及现场销售的总额超 18 亿元;同年的红木厂家直销节,实体门店累计吸引消费者和游客逾 20 万人次,“云大涌”、省市媒体直播探店、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的访问量超 560 万人次,18 家优品企业和红博城内商家实现销售收入 1.5 亿元,成为撬动红木家具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杠杆。

而中国(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简称红博城),无疑是大涌红木家具产业的璀璨明珠。它坐落于大涌镇核心区域,由昆明世博园主创团队以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设计,是国内首个集岭南、江南、徽派、皇家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地标性大型仿古建筑群。项目总占地 300 亩,总建筑面积达 80 万平方米,总投资 48 亿元,目前已投入运营项目一期,建筑面积达 30 万平方米,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规模的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红木产业综合体、工艺品集散中心。

红博城场内汇聚上百家知名红木旗舰店,囊括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红酸枝木类、鸡翅木类、乌木类、乌纹乌木类等 29 种国标红木,以及上千家工艺美术精品店,涵盖崖柏、木雕、雕刻、工艺品摆件、陶瓷、字画、茶道、沉香、潮绣、潮彩、剪纸等艺术领域,犹如一座艺术的宝库,让人目不暇接。这里集交易、展销、会展、设计、鉴赏、收藏、拍卖、文化传播、主题旅游、餐饮娱乐、研学游等服务功能于一体,设置了中华文化高峰论坛、大师艺术鉴赏馆、红木文化博物馆、红木艺术体验广场、红木特色酒店、琴棋书画馆、中山地方党史馆等,为客商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平台,将中华文化与红木生活方式完美融合,发扬光大。

自 2016 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红博城连续举办了中国(中山)红木家具文化博览会、新中式红木家具展、广东文化创意博览交易会、中国(大涌)红木产业发展论坛等各项大型活动,并引进多家全国知名文化艺术机构,每年到访人数逾两百万,不仅为红木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客流与利益,更为红木行业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广阔平台,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在未来,红博城将继续顺应时代和文化产业发展潮流,建设新型的 “红木 + 文化 + 旅游 + 展览 + 新业态” 的国际红木家具一站式采购平台,在共建 “粤港澳大湾区” 的征程中,引领中山乃至湾区红木文化产业迈向新的高峰,为产城融合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牛仔服装产业风采

大涌镇的牛仔服装产业,同样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上世纪 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涌镇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机遇,凭借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启了牛仔服装产业的崛起之路。

起初,只是一些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工人们凭借着简单的设备和熟练的手艺,缝制出一条条牛仔裤。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些小作坊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进入 90 年代,大涌镇的牛仔服装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众多牛仔制衣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产的牛仔服装款式多样、质量上乘,迅速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并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如今,大涌镇已成为闻名遐迩的 “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全镇拥有牛仔服装企业 500 多家,从业人员超过 3 万人,年产牛仔服装超过 1 亿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如霞湖世家、剑龙、卓维等知名牛仔服装品牌,它们以时尚的设计、优质的面料、精细的做工,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大涌镇的牛仔服装企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例如,一些企业采用激光镭射技术代替传统的水洗工艺,不仅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实现了环保生产,还能根据设计师的创意,在牛仔裤上打造出更加精美、独特的图案,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时尚化的追求。同时,企业还注重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大涌镇积极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举办各类牛仔服装展会、时尚发布会等活动,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前来洽谈采购,为牛仔服装企业拓展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大涌镇还注重培育牛仔文化,将牛仔元素融入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等领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牛仔文化氛围,让人们在感受牛仔服装魅力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大涌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新兴产业崛起

在坚守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涌镇高瞻远瞩,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为未来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大涌镇紧抓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目前,已科学布局中山新能源产业园(大涌片区)千亩用地,重点围绕新能源生产研发及其上下游产业、新能源整车或零部件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等,致力于打造现代产业平台体系。

其中,达芬骑中山公司项目备受瞩目。2024 年 1 月,中山与达芬骑动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该公司将投资 15.5 亿元,在大涌镇打造新能源智慧摩托车生产基地,并设立达芬骑大湾区总部。项目计划建立高速智能电动摩托车生产线,包括 DC40/50 等智能电动摩托整车总装线,预计今年 11 月可试投产,12 月完成竣工验收。随着项目的推进,将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大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助力镇域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建设。

与此同时,智能家居产业也在大涌镇悄然兴起。依托红木家具产业深厚的制造基础和精湛工艺,大涌镇引导企业向智能家居领域拓展,将传统红木家具与现代智能科技相结合,研发生产出具有智能控制、健康监测、环保节能等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一些企业推出的智能红木家具,内置智能感应系统,可根据人体舒适度自动调节座椅高度、靠背角度,还能通过手机 APP 远程控制家具的灯光、音乐等功能,实现家居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的热捧。

此外,大涌镇还积极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数控机床、电子产品制造等新业态,不断丰富产业业态,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质项目落户,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服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批新兴产业企业茁壮成长,逐渐成为大涌镇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面对深中通道即将开通的历史机遇,大涌镇更是乘势而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深圳等周边城市在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高端资源集聚,推动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涌镇的新兴产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绽放出耀眼光芒,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四、产城融合新篇:发展的蓬勃动力

(一)优化空间布局

为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大涌镇高瞻远瞩,早在 2023 年 3 月便发布了《大涌镇旗涌博潮街区空间提升概念规划》。该规划以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红博城为核心,依托深厚的红木文化底蕴,全力构建一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商务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商业功能圈,致力于重塑 “大涌红木” 的崭新形象。

当下,旗涌博潮街区已初现雏形,街区内聚集了众多家具制造、展销企业,产业氛围浓厚。为进一步激发街区活力,大涌镇计划引入智慧家居、文化创意、广告策划、时尚潮玩、特色餐饮、商业配套服务等多元产业,为街区注入全新的商业活力点。通过打造双商业核心,丰富街区功能,使其成为大湾区内极具吸引力的综合商业功能圈,满足居民与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大涌镇同样不遗余力。近年来,镇政府积极谋划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大南路全线贯通,成功对接南区并接驳西部外环高速,有效解决了古神公路与 105 国道、西环高速公路等道路的快速交通连接问题,为南部片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X770 横涌线改线石岐河大桥工程、横涌路(兴涌东路至隆盛路段)道路工程也已动工,这些项目将打通横栏、大涌、南区的南北向交通主干线,推动大涌深度融入中心组团,进一步提升区域交通便利性。随着中山市 “三纵三横” 路网格局的逐步完善以及深中通道的即将通车,大涌镇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为产城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招商引资热潮

大涌镇政府深知招商引资对于产业发展的关键意义,近年来积极主动作为,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招商引资活动。镇内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带队奔赴北京、江苏、广州、深圳等地,与各地企业深度对接,洽谈如真空磁悬浮飞轮储能项目、远东智能产业园项目、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科沃电气项目等多个优质项目,展现出大涌镇对引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的坚定决心。

同时,大涌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新增用地招商、工改招商及统租统管招商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用地,为项目落地提供充足空间;借助国企力量,推进统租统管试点工作,打造一批高品质厂房,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入驻。此外,鼓励民间资本踊跃参与 “工改”、文旅项目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联动的良好局面,全力将大涌打造成经济重镇、先进制造业重镇。

目前,“活力大涌” 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已进入测试阶段。该平台涵盖土地空间、厂房载体、投资政策、最新资讯等多个模块,是大涌镇政府完善招商引资体系、实现精准招商的得力工具。未来,大涌镇将借助这一平台,整合全镇闲置厂房、用地信息,通过预招拍挂等创新方式,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推动大涌镇在新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

五、文旅融合之路:古韵与新风交织

(一)特色文化旅游线路

大涌镇凭借其丰富多元的文旅资源,精心打造了多条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宛如一条条绚丽的丝带,串联起古镇的古韵今风,为游客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以红博城为核心的红木文化之旅,无疑是大涌镇最具魅力的旅游线路之一。游客从红博城出发,踏入 “千年走一回” 博物馆群,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红木文化溯源之旅。馆内珍藏着大量各个历史时期的红木家具珍品,从古朴典雅的明式风格到华丽繁复的清式风格,再到融合现代设计理念的新中式风格,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接着,游客可以来到 “大涌红木家具传统雕刻技艺” 省级非遗项目体验基地,亲身感受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在他们手中,刻刀如灵动的画笔,在红木上雕琢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山水,让人不禁为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所折服。最后,漫步于红木家具精品店,挑选一件心仪的红木工艺品,将大涌的记忆带回家。这条线路不仅让游客领略到红木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实至名归。

隆都文化风情之旅同样令人陶醉。从红博城出发,沿着历史的脉络前行,先后抵达云峰画苑古今艺术展示中心、大师园和岭南文化街。画苑内,古今书画佳作琳琅满目,或雄浑大气,或婉约细腻,展现着艺术家们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大师园里,汇聚了众多艺术大师的工作室,游客可以近距离观摩大师们的创作过程,聆听他们对艺术的见解,汲取艺术的养分;岭南文化街则充满了浓郁的岭南风情,古色古香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品店、地道的小吃摊,让人仿佛穿越回旧时的岭南市井,感受那份烟火气息。随后,游客前往大涌隆都民俗馆,深入了解隆都地区的民俗文化。馆内陈列着各种民俗文物,从传统的农具、渔具到精美的服饰、饰品,再到古老的节庆用品,每一件都诉说着隆都人民的生活故事。接着,走进安堂武术馆,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武术表演。拳风呼啸,刀光剑影,让人感受到隆都武术的刚健雄浑,领略到隆都人民的豪迈气魄。最后,在各大红木家具展厅,欣赏精美的红木家具,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为这次隆都文化风情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自然风光休闲之旅则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绝佳机会。沿着西江堤岸漫步,江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远处,江水滔滔,波光粼粼,船只往来穿梭,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水运画卷;近处,堤岸上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偶尔还能看到几只悠闲的牛羊在吃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接着,游客来到卓旗山休闲公园,走进这片绿色的世界,仿佛与尘世隔绝。山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宜人,鸟儿在枝头欢唱,仿佛在欢迎游客的到来。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沿途可以欣赏到 “猪肝吊胆”“十八涧” 等自然景观,怪石嶙峋,溪水潺潺,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最后,抵达卓旗山庄,这座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卓旗山脚下。山庄内设施齐全,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体验悠闲的田园生活,也可以参加各种户外运动,释放压力,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

(二)乡村文旅新亮点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下,大涌镇的安堂、南文等社区积极探索,深挖自身资源优势,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绽放出耀眼光芒。

安堂社区,这座拥有 650 余年历史的 “中国传统村落”,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近年来,社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社区内 16 座祠堂、8 座庙宇错落有致地分布在 1300 多米的古道石板街中,犹如一颗颗明珠,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光芒。为了让这些历史建筑重新焕发光彩,社区先后投入专项资金,对双桂下街开展了街景提升、三线入地、美化亮化等工程,让古老的街巷重现昔日的整洁与繁华。同时,按照岭南建筑风格,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连片开展农房风貌改造 60 家,不仅保留了农房的传统风貌,还融入了现代元素,让游客既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又能享受到现代的舒适。依托改造后的农房,社区建成了大涌第一家示范民宿 —— 安堂美宿。这家民宿由旧民居改造而成,青砖灰瓦,庭院深深,充满了岭南特色。民宿内运用了大量的红木元素,家具、装饰皆选用上等红木,精心雕琢,营造出一种典雅、高贵的氛围。白日里,游客可以坐在庭院中,品一杯香茗,感受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夜晚,伴着窗外的月色与虫鸣,安然入睡,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故乡。

此外,安堂社区还积极引入新业态,为乡村文旅发展增添新动力。安堂书画馆、美术馆相继开馆,馆内陈列着众多名家作品,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平日里,书画大师们还会在馆内坐馆授徒,传承书画艺术,培养新一代艺术人才,让古老的村落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而经过升级改造的长堤街,已初步形成美食业态,成为游客品尝隆都美食的首选之地。“小屋咖啡” 便是其中的代表,这座由侨房老屋改造而成的咖啡店,庭院精致,绿植环绕,充满了小资情调。一楼供应香浓的咖啡和各类烘焙甜点,二楼的堂食玻璃小屋,透明的设计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与朋友聊天小聚,享受惬意时光。

南文社区则凭借其独特的田园风光,打造出乡村文旅的新亮点。社区内有一片约 70 亩的稻田,名为 “朴树下”,宛如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社区之中。这片稻田位置得天独厚,四周被民居环绕,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近年来,随着周边农房风貌的提升、道路的拓宽以及黑臭水体的整治,“朴树下” 逐渐成为热门打卡点,每天吸引约 2000 人到访。

为了让 “朴树下” 四季有景,南文社区整合耕地资源,外包给农户打造生态农田,主要种植水稻作物。晚稻收割后,利用 “冬闲田” 种植蔬菜、格桑花、油菜花、草莓等作物,确保农田四季不抛荒,让游客无论何时前来,都能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同时,社区还根据季节变化和节日特点,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春季亲子插秧、夏季实景写生、秋季作物丰收、冬季草莓采摘、亲子徒步行、读书月活动等,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不仅能欣赏到美景,还能深入体验农耕文化,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南文社区同样不遗余力。通过铺设环田步道和建设休闲小公园,“朴树下” 已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游客可以沿着环田步道漫步,欣赏稻田的美景,呼吸新鲜空气;也可以在休闲小公园中休息,与家人朋友共享美好时光。此外,社区还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发展新业态。95 后青年萧润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 “朴树下” 附近租下店面,与搭档一起将露营风与稻田风相融合,打造出一家深受周边年轻人喜爱的咖啡店 ——“南啡”。这家咖啡店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好去处,还成为了社区年轻人交流的平台,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展望未来:大涌镇的无限可能

回首过往,大涌镇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的产城融合与文旅融合,已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红木家具产业与牛仔服装产业不仅成为镇域经济的坚实支柱,更打响了大涌镇的品牌知名度,让其声名远扬。而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犹如初升的朝阳,为大涌镇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与希望。

展望未来,大涌镇前景一片光明。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深中通道的即将开通,大涌镇的区位优势将愈发凸显,成为大湾区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在产业发展方面,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茁壮成长将并驾齐驱,构建起更加多元、高端的产业体系。红博城有望进一步拓展功能,提升影响力,成为全球知名的红木文化交流中心与旅游目的地;新能源产业园区将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完整产业链,助力大涌镇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在文旅融合领域,大涌镇将持续深挖隆都文化内涵,整合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打造出更多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与线路。安堂、南文等社区的乡村文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感受乡村的诗意与美好。同时,借助便捷的交通网络,大涌镇将融入大湾区一小时旅游圈,迎接八方来客,让更多人领略到这座小镇的独特魅力。

城市建设上,大涌镇将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镇。生态环境将得到更加精心的呵护,让 “两江一山” 的美景永驻,居民生活品质将不断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满满。

大涌镇,这颗珠江三角洲腹地的璀璨明珠,正以昂扬的姿态、坚实的步伐迈向未来。它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潜力与机遇,诚邀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兴业、观光旅游,共同参与这座魅力小镇的成长与发展,携手书写更加绚丽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