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中山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69号
2025-01-02
在珠江三角洲中部都市圈的发展中心板块,有一颗熠熠生辉的 “南国明珠”—— 黄圃镇。它隶属广东省中山市,位于中山市最北部,西北与佛山市顺德区接壤,东北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河相望,与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区同处 1 小时交通圈内,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
黄圃镇历史源远流长,其形成可追溯到晚全新世之前海侵时的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早在 1600 多年前的东晋时期,这里便已有人迹涉足,南宋时期始建制,历经明清,一直是中山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商贸城镇。岁月悠悠,黄圃镇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承载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荣光。
这片 88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截至 2022 年末,生活着 10 万常住人口与 4.87 万流动人口,他们共同绘就了黄圃镇的繁荣画卷。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城镇风貌,还保留着诸多古朴的韵味。全镇辖 12 个村民委员会和 4 个社区居委会,各个村落与社区交织出黄圃镇独特的人文脉络,邻里间的温情、传统习俗的传承,让这片土地充满烟火气息。
黄圃镇荣誉加身,是中山市唯一的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4 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 “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 和 “中国腊味食品名镇” 称号;2006 年,“黄圃腊味” 获批为中国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这些荣誉,是对黄圃镇过往辉煌的肯定,更是其迈向未来的坚实基石,吸引着八方来客探寻它的魅力与风情。
东晋元熙二年(420 年),黄圃已初现人迹,那时它初隶番禺,后隶南海。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 年),这片土地人口渐稠,田园庐舍已具规模,正式建制,属古海乡,隶香山县。元沿宋制,至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废古海乡,置黄旗都,隶香山县,大黄圃聚居者日众,逐渐形成灵会坊、鼓楼坊、三社坊、北头坊、岗东坊。明代,钱、石、何、黎、刘、李、孟、张、孔、王、冼、韩、范等十三姓自顺德、南海、番禺、新会等县迁来,不同姓氏家族在此落地生根,为黄圃的发展注入多元活力。
清朝,黄旗都辖村 12 个,大黄圃成为黄旗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集市大黄圃圩,也就是现今的旧城区。清宣统二年(1910 年),香山县黄旗都改称香山县第九区,其行政区域广阔,涵盖如今中山市、番禺市、顺德市的多个镇和管理区。民国沿清制,1926 年香山县改称中山县,中山县第九区辖镇 1、乡 12,黄圃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岁月悠悠,黄圃镇不仅有建制的沿革,还有诸多古村落见证着历史沧桑。鳌山村,这个黄圃镇历史最古老的村落,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它位于黄圃镇东北部,西面背靠大黄圃山脉,村北有大奎水道,村南有黄圃水道,南北河道中间的猛江河形成 “工” 字形水网结构,村落与古朴民居错落其间。这里有众多不可移动文物,古庙宇 3 座,包括石岭仙庙、北约观音大庙、南约北帝庙;古祠堂 13 家,村内以刘姓、黎姓、潘姓、许姓、陈姓居多。还有古石径、古码头、古树、古墓等遗迹。三十六级古石径,始建于宋代,沿此连接黄圃古码头与报恩禅寺,它是中山现存年代较早、规模较大的石板路之一,曾是村民前往黄圃墟的必经之路,承载着往昔的喧嚣与忙碌。
石溪村,位于乐昌市北部,距黄圃镇政府约 1 公里,村落始建于宋绍熙年间(1190 - 1194 年),由邓姓祖先迁入形成。这里石溪八景美不胜收,还有文峰仙、伏虎山、永福仙、永宁桥、永镇庙、豹变亭、乐宜古道等诸多景观。现存乐宜古道的部分石板路面、40 多栋纯色青砖瓦房和古色深巷的石板巷道,村中古建筑以柳塘公宗祠为中心,分布于村落古水圳北侧,一栋栋古色瓦房、一块块青岩石板,留存着历史的印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黄圃镇产业发展的轨迹,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20 世纪 80 年代前,这里是中山北部的鱼米之乡,农业占据主导,肥沃的土地、纵横的河网,滋养着一方百姓,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步入 80 年代,工业浪潮涌起,有色金属、船舶机械、服装和食品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工业领域的重要支柱。黄圃食品工业基地更是一路高歌猛进,至 2020 年,已发展成为中山市最大的食品工业区,吸引了金星啤酒等近百家企业入驻,生产区、科研区、商业区错落有致,功能明晰。
而黄圃镇的腊味产业更是独树一帜,作为广式腊味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由王洪创制,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黄圃已傲立为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基地,腊味行业年产值超 15 亿元,占据全国广式腊味市场份额 60% 以上,泰和、银华、荣业、今荣、创格等知名品牌熠熠生辉。全镇拥有 4 个广东省农业类名牌产品和 8 个广东省著名商标,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食品加工类)达 12 家,产业集群效应显著。腊味产业还发挥着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冷冻储存业、包装印刷业、水产品养殖业、制糖业、酿酒业、肠衣业等相关产业随之蓬勃发展,食品产业产值近 20 亿元,形成了从腊味、稻米、腌制品、干果、糖果、饮料、酱料、冰鲜食品、酿酒到罐头加工等一应俱全的食品生产体系,食品包装印刷、冷库储存、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完备,构建起一条坚韧而繁荣的产业链。
21 世纪,顺德家电产业的辐射如同一股强劲东风,黄圃家电产业顺势崛起。自 2000 年起,黄圃镇坚定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将家用电器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关键切入点与核心支撑点,主动融入珠三角家电产业集群,确立家电五金制造业的支柱地位。2005 年,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入驻黄圃镇马新工业园区,开启了家电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如今已建成国际领先的微波炉、空调、冰箱、洗衣机、生活电器及日用电器研发制造中心。格兰仕这一龙头企业,带动了原材料、五金制品行业及各类零部件生产的精细分工与高度聚集,形成一条涵盖产品设计、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全过程的漫长产业链,孕育出乐邦、强力、日顺等一众名牌名标产品。
随着大雁工业园、大岑工业园、食品工业园等相继落成,红荔枝、大王椰、南诚等企业纷至沓来,家电产业全产业链在黄圃镇蔚然成型,黄圃镇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市最大的家电制造生产基地。2015 年,“中国家电制造基地” 称号花落黄圃;2020 年,黄圃镇家电及其配套企业数量达到 2813 家,占全镇企业总数的 70%,规模以上家电类企业 168 家,其中亿元以上家电制造企业 33 家,空调、微波炉、电烤箱、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热水器、抽油烟机、电磁炉等家电产品产量与销售量在全国名列前茅。2021 年,黄圃镇家电产业产值高达 392 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 62.7%,同年 7 月,再度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授予的 “中国家电制造基地・黄圃” 称号。
黄圃镇还不遗余力地推动家电企业创新发展,出台扶持政策,对获得国家、省、市技改资助项目给予 20% 资金支持。2020 年,全镇研发投入(R&D)达 7.13 亿元,占 GDP 的 6.73%,家电类高新技术企业 74 家,占全镇总数的 72.5%,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共计 35 家,家电行业有效发明拥有量 181 件,外观专利授权 365 件。全市唯一的家电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坐落于此,为家电企业创新保驾护航,让知识产权快速授权、确权、维权,专业执法,让企业创新无后顾之忧。黄圃镇积极推动数字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引导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造产品,实现智能化升级,推行 “应用+平台” 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已有 28 家企业成功 “上云上平台”。同时,与铂特公司共建家电企业技术改造公共服务平台,化解新产品技术开发难题;与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战略联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携手北京理工大学建设黄圃家电产业人才培训服务平台,获省科技厅专项资助,为家电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2020 年 6 月,格兰仕成功研发 “航天微波炉”,伴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更是彰显了黄圃家电产业的雄厚实力与创新精神。此外,黄圃镇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的中国小家电交易会,聚焦家电环保、创新、绿色理念,为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加速电子商务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让黄圃家电产业的声名远扬四海。
黄圃镇的民俗风情恰似一幅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长卷,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民众的欢乐。其中,黄圃飘色堪称一绝,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历史久远,相传起源于明代,在清代盛行一时。其制作工艺精湛,融合了力学、美学与民间工艺,以一根特制的 “色梗” 支撑起造型各异的人物,凌空而立,仿若从天而降的仙子与仙人。每逢佳节,尤其是农历三月初三 “北帝诞”,黄圃镇便热闹非凡,飘色巡游队伍浩浩荡荡穿梭于街巷,孩子们装扮成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如 “嫦娥奔月”“哪吒闹海” 等,他们妆容精致,服饰艳丽,在高空展现灵动姿态,引得观者如潮,惊叹声此起彼伏,将古镇的喜庆氛围推向高潮。
赛龙舟也是黄圃镇民俗活动中的重头戏。每年端午,猛江河、黄圃水道等水域便成为龙舟竞渡的赛场。各村各坊精心挑选身强力壮、水性娴熟的青壮年组成龙舟队,赛前数月便开始刻苦训练。比赛当日,河岸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睹这一水上盛宴。龙舟似蛟龙出海,水花飞溅,桨手们喊着激昂的号子,节奏明快有力,鼓手在船头奋力击鼓,掌控节奏,舵手则沉稳掌舵,引领方向。龙舟你追我赶,奋勇争先,那奋勇拼搏的场景,凝聚着黄圃人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气神。
麒麟舞在黄圃镇也有着深厚根基。麒麟作为祥瑞之兽,备受尊崇。麒麟舞表演时,舞者身披五彩麒麟道具,灵动起舞,模仿麒麟的行走、跳跃、嬉戏,动作刚柔并济,时而威风凛凛,时而憨态可掬。伴奏的锣鼓、唢呐声响彻云霄,增添热闹氛围。春节期间,麒麟舞队伍走村串户,为家家户户送上新春祝福,寓意吉祥如意、国泰民安,所到之处,欢声笑语,尽显浓浓的乡土情谊。这些民俗活动代代相传,如同璀璨明珠,镶嵌在黄圃镇的发展历程中,散发着迷人的人文魅力。
黄圃镇,宛如一座美食宝藏,散发着诱人的烟火气息,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黄圃腊味。作为广式腊味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黄圃灵会坊人王洪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卖粥剩下的肉料切成细粒,灌入猪肠衣,悬挂于烧猪炉烘干,独特风味就此诞生,经后人不断改良,逐渐形成规模。如今,黄圃腊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基地,年产量超 20 万吨,产值达 34 亿元,占据全国广式腊味市场份额 60% 以上。漫步在黄圃镇的街头巷尾,每至秋冬,家家户户的阳台、屋檐下,腊肠、腊肉、腊鸭等琳琅满目,色泽诱人,那是独属于黄圃的亮丽景致。
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堪称一绝,2009 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腊肠制作为例,需历经切肉、拌料、灌肠、刺针、扎水草、挂绳、清洗、上竹、烘焙等诸多工序。师傅们手工切肉,保留瘦肉纤维,使之口感嫩滑;选用天然生晒的酿造酱油腌制,赋予腊味浓郁酱香;烘烤环节更是关键,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精准掌控烘房湿度与时间,“抢色” 技术炉火纯青,让腊味色泽鲜红明亮,肥肉晶莹剔透,瘦肉爽脆,咸中带甜,清香醇厚。现代虽引入机械操作,却依旧严守传统工艺精髓,确保风味不变。
腊味的吃法多样,饭面蒸腊味,油脂渗入米饭,香软可口;腊味煲仔饭更是经典,米饭粒粒分明,底部焦香酥脆,腊味的醇厚与米饭的清香完美融合,搭配青菜,营养均衡,热气腾腾,暖身又暖心;还有腊肉炒菜、腊鸭炆芋仔等家常做法,各具风味,无论何种搭配,黄圃腊味总能挑动味蕾,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腊味,关家尾头菜也是黄圃一绝。民国初期,坊人周安康用晒干、盐渍之法,创制出这清香甘爽的美味,自此,关家尾群众秋冬时节便忙于加工头菜。此地所产头菜风味独特,菜头硕大,是整棵菜的精华所在,可作零食,香脆爽口,亦可送饭下酒,为餐桌增色。常见吃法如 “头菜蒸猪肉”,头菜的咸香与猪肉的鲜嫩相互交融;“头菜剁肉饼”,肉质紧实,香气四溢;切丝炒猪肉或蒸鲜鱼,提鲜增香;把头菜叶切碎拌送白粥,清爽解腻,别有一番风味。如今,仅二、三十户人家的关家尾坊,每年秋冬能制作销售 2000 多吨头菜,畅销省港澳,成为黄圃美食名片之一。
黄圃,以其独特的美食,在岁月中沉淀出浓郁的饮食文化韵味,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探寻,沉醉于这舌尖上的盛宴,感受烟火人间的美好。
黄圃镇,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与繁荣的产业,更藏着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宛如一颗镶嵌在珠三角平原上的绿色明珠。
尖峰山森林公园,是黄圃镇的生态绿肺。它依托尖峰山脉而建,山体连绵起伏,犹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大地。走进公园,林木茂盛,绿意扑面而来,每一片树叶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命的光泽。园内的休闲广场,是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老人们在这里悠然地打着太极,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欢笑声在空气中回荡;登山步道蜿蜒曲折,沿着步道拾级而上,仿佛能一步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聆听鸟儿的欢歌,呼吸清新的空气,登顶俯瞰,整个黄圃镇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的城镇与田野错落交织,近处的山林郁郁葱葱,让人心旷神怡。
而海蚀遗址地质公园,则是大自然馈赠的地质奇观。这里是广东沿海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海蚀洞、海蚀崖所在地,也是国内第一个以海蚀遗址景观为特色的地质公园。公园总面积约 1.623 平方公里,海蚀地貌距今约 7000 - 2000 年,由于海浪长期侵蚀岛屿而成。从玉泉洞开始向北延伸两百多米,海蚀洞幽深神秘,仿佛藏着无尽的岁月故事;海蚀崖陡峭险峻,崖面被海浪雕琢得圆滑,记录着沧海桑田的变迁;海蚀平台宽阔平坦,在其上漫步,仿佛能看到远古先民在此驻足的身影。站在这片遗址上,感受着海风的吹拂,思绪也随之飘远,回溯到数千年前,那时这里还是汪洋中的岛屿,海浪日复一日地拍打着,塑造出如今这般震撼人心的景观。
黄圃镇深知这些自然瑰宝的珍贵,多年来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一方面,严格控制周边工业污染,加强对企业排污的监管,确保空气质量与水质不受破坏;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森林覆盖率,让山林更加葱郁。同时,对海蚀遗址地质公园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游览路线,既方便游客欣赏奇观,又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对地质景观的破坏。如今,黄圃镇的居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在享受现代化生活便利的同时,守护着这片山水画卷,让后人也能领略到这方土地的生态之美。
回顾往昔,黄圃镇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蓬勃的产业活力、独特的民俗文化、诱人的美食风情和秀美的生态环境,在时代的浪潮中砥砺前行,铸就了今日的辉煌。展望未来,黄圃镇站在新的起点上,蓝图宏伟,前景无限。
在产业发展方面,黄圃镇将继续深耕家电与腊味两大支柱产业。家电产业以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借助 5G、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加速产品迭代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国内外市场份额;持续优化产业园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壮大产业集群,强化 “中国家电制造基地” 品牌效应。腊味产业坚守传统工艺核心,融合现代食品科技,创新口味与品类,开发即食、休闲腊味食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拓宽销售网络,将黄圃腊味的醇香播撒至全球各地;同时,以腊味产业为龙头,带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全链条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传承创新领域,黄圃镇将加大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鳌山村、石溪村等古村落的修缮与维护工作将持续推进,深入挖掘历史故事、民俗风情,让古老建筑与传统文化活起来。黄圃飘色、赛龙舟、麒麟舞等民俗活动在传承中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增强互动性与观赏性,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推动民俗文化与研学旅行、文创产业深度融合,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举办民俗文化节,让民俗文化成为黄圃镇的亮丽名片。
生态建设层面,黄圃镇秉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持续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尖峰山森林公园、海蚀遗址地质公园将进一步优化生态景观,完善旅游设施,打造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胜地;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全面推进河涌整治、污水处理,确保水质清澈,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推动绿色发展贯穿产业全过程,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低碳旅游,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格局。
黄圃镇,这颗熠熠生辉的南国明珠,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相信在全体黄圃人的共同努力下,凭借独特魅力与无限潜力,必将续写华章,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城镇,吸引世界目光,汇聚发展能量,向着更加繁荣昌盛、宜居宜业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