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近代名人

2024-12-25

伟人之光:孙中山的革命征程

在中山市的近代历史长河中,孙中山先生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巨星,其光芒照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中山先生于 1866 年出生在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家庭。早年的他,在檀香山等地求学,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文化,这为他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894 年,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创建了兴中会,率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并于次年毅然发动了第一次广州起义,虽未成功,却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势。

1905 年,孙中山先生在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正式确立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宏伟政纲,同时提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三民主义” 学说,创办《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阵地,与改良派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为革命事业凝聚了强大的力量。此后,他不辞辛劳地在国内外奔走呼号,积极发展革命组织,广泛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多次发起武装起义,虽屡遭挫折,却从未动摇其革命的坚定信念。

终于,在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如一声春雷,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 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庄严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共和时代的开端。尽管革命的道路充满曲折,政权后来被袁世凯窃取,但孙中山先生毫不气馁,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不懈奋斗。

他的思想体系 —— 三民主义,涵盖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人民幸福的崇高追求,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理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英勇拼搏。此外,他的《建国方略》更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展现了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思想,不仅为中山市增添了无上荣耀,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奋斗不止。

思想先声:郑观应的商战与变革之思

在中山市的近代名人中,郑观应是一位思想深邃、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他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为中国近代的变革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郑观应于 1842 年出生在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的一个书香世家。尽管早年科举之路不顺,但他毅然投身商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他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担任买办,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对西方经济运作的深刻认识,后又参与众多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如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轮船招商局等,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之一。

其代表作《盛世危言》,堪称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书中蕴含的 “商战” 思想尤为引人注目。当时,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大肆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郑观应深刻地指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他认为,西方列强的侵略手段不仅包括军事侵略,更包括经济侵略,而后者往往更为隐蔽和具有危害性。因此,中国要想抵御列强的侵略,实现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在经济领域与列强展开竞争。

为了实现 “商战” 的目标,郑观应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主张和措施。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全面振兴商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间投资创业,发展民族工业,提高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在政治方面,他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限制封建专制权力,主张设立议院,让民众能够参与政治决策,以实现政治的清明和稳定;在教育方面,他强调培养实用型人才,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提倡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郑观应的 “商战” 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突破了传统的 “重农抑商” 观念的束缚,将商业提升到了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动力。同时,他的思想也对后来的戊戌变法等政治变革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启发了更多的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航空先驱:杨仙逸的蓝天壮志

在中山市的近代名人谱中,杨仙逸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者,其贡献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航空发展的天空,为我国早期航空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仙逸于 1891 年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的一个华侨家庭,原籍广东香山县北台乡(今中山市南区北台村)。他自幼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熏陶,1910 年,年仅 19 岁的杨仙逸毅然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之中,成为了孙中山先生 “航空救国” 理念的坚定追随者。

为了实现航空救国的抱负,杨仙逸刻苦学习航空技术,先后在夏威夷大学、加利福尼亚州哈佛大学机械科、茄弥斯大学航空科等多所知名学府深造,系统地学习了机械及兵器制造技术、水陆飞机结构、性能以及飞机驾驶技术等专业知识,并获得了万国飞行会水陆飞行执照,为日后在中国开创航空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1918 年,杨仙逸应孙中山先生的电召回国,开始将自己的所学投入到实际的革命斗争中。他先是担任 “援闽粤军飞机队” 总指挥,凭借着出色的指挥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率飞机队轰炸叛军莫荣新部,为打败莫荣新部立下了赫赫战功,展现出了空军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威力,也为中国空军的实战运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后,杨仙逸又多次前往日本、美国等国家,不辞辛劳地向海外华侨募款购机,积极争取财力、物力支援,成功购回飞机 12 架,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空军队伍,为中国空军的初步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他还招募了一批优秀的美国华侨青年飞行员回国服务,壮大了中国航空事业的人才队伍。

1923 年 2 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任命杨仙逸为航空局长,肩负起领导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重任。他不负所望,积极筹办广东飞机制造厂,并兼任厂长,亲自投身到飞机制造的一线工作中。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着卓越的技术才能和顽强的毅力,杨仙逸领导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乐士文” 号,这标志着中国航空制造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信心,也为中国航空事业的自主发展开辟了道路。

然而,天妒英才,1923 年 9 月 20 日,杨仙逸在博罗梅湖白沙前线的一架水上飞机上指导用水雷改装炸弹的试验时,不幸因水雷意外爆炸,当场以身殉国,年仅 32 岁。他的牺牲是中国航空事业的重大损失,但他为中国航空事业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展现出的爱国精神与奉献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近代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后来者继续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商业巨擘:四大百货创始人的传奇

在中山市的近代商业史上,马应彪、郭乐、蔡昌、李敏周这四位杰出人物熠熠生辉,他们所创立的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四大百货公司,不仅是当时商业繁荣的象征,更是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商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应彪,这位先施百货公司的创始人,于 1864 年出生在广州府香山县沙涌乡(今中山市南区沙涌村)。早年为生计远赴澳洲悉尼谋生,在异国他乡,他凭借自身努力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和财富。1900 年,他怀揣着对家乡商业发展的憧憬,集资在香港创办了先施百货公司,首创商品标价和聘请女售货员等举措,开创了中国商业历史上的诸多先河,为中国百货业的现代化发展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也为传统商业思维带来了革新的理念和模式。

郭乐,1874 年出生于香山县环城竹秀园村(今属中山市),家境贫寒的他早年前往澳洲打拼,从佣工、小贩做起,逐步涉足商业领域,创办了永安果栏,后又在香港、上海等地开拓商业版图。1918 年开业的上海永安公司,以 “统办环球货品发售,输出中华诸生土产” 为营业方针,不仅在百货经营上独具特色,还兼营游乐服务事业,如大东旅社等,将零售与娱乐完美结合,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商业消费场所,引领了当时上海的商业潮流,成为民族百货业的佼佼者,展现出卓越的商业智慧和创新精神。

蔡昌,1877 年出生于香山县上恭都外容茔乡(今属珠海市金鼎镇外沙村),年少时便随兄赴澳大利亚经商,积累经验后回国发展。1912 年,他在香港创立大新百货公司,后又在广州、上海开设分店,其中上海大新公司以其宏伟的建筑规模和先进的设施,如自动扶梯等,在四大百货公司中后来居上,吸引了大量顾客,成为当时上海商业的新地标,推动了中国百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彰显了其在商业领域的雄心壮志和卓越才能。

李敏周,香山县石岐镇(今属中山市)人,18 岁前往澳大利亚,从农场小工做起,后经营店铺积累资金。1926 年,他与刘锡基合作在上海创办新新公司,凭借独特的经营策略,如将经营重点转向国货,首创夏季冷气开放等,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在竞争激烈的上海百货市场中站稳脚跟,与先施、永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为中国近代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其灵活多变的商业头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这四大百货公司的创立,在中国近代商业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们引入了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打破了传统商业的固有格局,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现代化转型;倡导的 “顾客至上”“诚信经营” 等理念,为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的多样化商品和优质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引领了消费潮流,对中国近代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商业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后世商业从业者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商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之星:阮玲玉、苏曼殊的才情闪耀

在中山市的文化天空中,阮玲玉和苏曼殊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阮玲玉,这位中国早期默片时代的杰出女演员,于 1910 年出生在上海。1926 年,她凭借在明星影片公司处女作《挂名的夫妻》中的精彩表演,开启了演艺生涯的大门。此后,她在《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等作品中不断磨砺演技,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在经典之作《神女》中,她以细腻而深刻的表演,将一位身处社会底层的妓女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出了坚韧、善良与无奈,这部影片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经典,她的表演艺术达到了巅峰,奠定了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誉为 “中国的英格丽・褒曼” 和 “默片时代的无冕之王”。然而,阮玲玉的人生却充满了坎坷与不幸。她的感情生活备受波折,先后遭受张达民的无赖纠缠和唐季珊的情感欺骗,这些遭遇使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绝望之中。1935 年 3 月 8 日,年仅 25 岁的阮玲玉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了 “人言可畏” 的遗言,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悲剧,也让人们对当时社会舆论的压力有了深刻的反思。

苏曼殊,1884 年出生于日本横滨,籍贯广东中山。他是一位多才多艺、极具个性的文化奇才,在文学、绘画、翻译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在文学创作方面,苏曼殊的诗歌风格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其诗作多以抒情为主,情感真挚深沉,意境悠远空灵,如《本事诗十首・选二》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内心的爱恨情仇与家国情怀,深受读者喜爱,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小说创作更是独树一帜,《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等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的悲欢离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悲剧氛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中国近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翻译领域,他精通多国语言,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翻译了拜伦、雪莱等西方著名诗人的诗篇以及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等作品,将西方文学的精华引入中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开阔了中国读者的视野,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苏曼殊还擅长绘画,其绘画作品风格独特,意境深邃,常常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与他的文学作品相互映衬,展现出了他全面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为中国近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阮玲玉和苏曼殊,虽然身处不同的艺术领域,但都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山市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和精神,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文化艺术事业,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而不懈努力。

结语:传承名人精神,续写中山新篇

中山市的近代名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而璀璨的印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引领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懈奋斗;郑观应的 “商战” 思想和改革主张,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杨仙逸的航空救国壮举,开启了中国航空事业的新纪元,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四大百货创始人以其卓越的商业智慧和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现代化进程,塑造了独特的商业文化;阮玲玉和苏曼殊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人性的光辉。

这些名人的精神和成就,不仅是中山市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和担当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传承。在新时代,中山人应继续秉承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积极投身于中山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上,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在文化建设上,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上,关注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让我们铭记这些近代名人的光辉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遗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中山市新的辉煌篇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中山力量,让中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